哪个境界更高

 
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
【宋】苏轼

三月七日,沙湖道中遇雨,雨具先去,同行皆狼狈,余独不觉。已而遂晴,故作此。

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

苏轼在1082年3月7日这天和朋友出游沙湖,遇到了风雨,由于拿着雨具的仆人先离开了,风雨中同行的朋友们都觉得很狼狈,但他却不这么认为。过了会儿,雨过天晴。于是苏轼就作了这首词。

词中的“穿林打叶声”、“烟雨”、“料峭春风”都是人生风雨的隐喻,而“吟啸且徐行”的泰然、“竹杖芒鞋”的平民心态,乃至“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”的达观态度是最能表现出苏轼的境界和他一直追求的人生态度。我非常喜欢这首词,也正是因为“也无风雨也无晴”这份人生态度带来的共鸣和向往。

有意思的一件事儿是最近在读刘文雄的《苏轼词八讲》。书中有专门一个章节“行旅中的省思 从《定风波》到《定风波》”,解读这首定风波和另外一首定风波(常羡人间琢玉郎)。

定风波·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

王定国歌儿曰柔奴,姓宇文氏,眉目娟丽,善应对,家世住京师。定国南迁归,余问柔:“广南风土,应是不好?”柔对曰:“此心安处,便是吾乡。”因为缀词云。

常羡人间琢玉郎,天应乞与点酥娘。尽道清歌传皓齿,风起,雪飞炎海变清凉。
万里归来颜愈少。微笑,笑时犹带岭梅香。试问岭南应不好,却道:此心安处是吾乡。

中间有一节是这样写的:

此心安处是吾乡”,定静安闲的心是自由的心,属于自由的灵魂,无处不可适,无处不悠然,事事皆可观,物物皆可亲。若然,则现实里的风波将不复带给心灵汹涌的波涛与惊惧,天涯海角,辽阔的天地间皆是自己生命依归之处。…… 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正是东坡一生追求的生命归宿。

读到此处,我不禁心生疑惑,“也无风雨也无晴”的荣辱不惊、旷达潇洒不才是苏轼一生所追求的境界吗?怎么刘文雄说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正是东坡一生追求的生命归宿呢?莫非我领会错了?!去书架上搬来林语堂的《苏东坡传》和李一冰的《苏东坡新传》,重新翻阅相关章节。不解。

晚饭时跟LP聊起来,“你说是‘也无风雨也无晴’的境界高还是‘此心安处是吾乡’的境界高?”

LP嫌弃地说,“什么高不高的,你看哪个高就哪个高呗!”。

:smiley: 原来是我起了分别心!

读词、读诗、读小说、读历史……读的其实是自己。在阅读中我们不停地探索我们的人生。

P.S. 后来苏轼在第三次被贬儋州之后,还作了一首《独觉》,最后的两联是“悠然独觉午窗明,欲觉犹闻醉鼾声。回首向来萧瑟处,也无风雨也无晴”。

P.P.S. 山房读书鉴诗小记